现在的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详细内容

墨光西融绘新章 —— 刘玉璞的艺术求索与中西合璧之路

发布时间: 2025-10-09

艺术大家的时代印记

在当代中国画坛,刘玉璞是一位兼具深厚传统功底与创新视野的艺术家。他生于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作为山东省美术馆建馆元老,自 1977 年担任首任展览部主任起,便深耕美术领域数十年。从组织策划全省美术创作与展览,到潜心版画、山水画创作,再到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他的艺术轨迹始终与时代同行。

多年来,他不仅受聘于山东艺术学院担任研究生导师、指导外国留学生,更以数千幅绘画作品、数百篇美术论文与专著《璞玉含辉》(由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题写书名并作序),奠定了在美术界的专业地位。在画坛,他与著名山水画家张彦青、张登堂并称 “齐鲁三杰”,其艺术影响力早已超越地域,走向全国乃至国际。


一、深耕艺途:从传统筑基到国际绽放

刘玉璞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敬畏与深耕。1983 年至 1985 年,他进入沈阳鲁迅美院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生班,师从美院院长王盛烈、著名画家孙恩同教授,系统研习山水画技法,为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根基。五十余载从艺生涯中,他始终以笔墨为魂,在传统中国画的土壤中汲取养分。

(1)国家级创作:书写时代气象

他的作品多次登上国家级舞台,数十次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并被多国政府授予 “文化使者” 荣誉称号。更有多幅精品力作被委约创作,悬挂于中办、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国家机关,用画笔传递东方山水的雄浑与雅致。

图片

(2)国际认可:艺术走向世界

2013 年,美国电影《地心引力》《人类之子》《弱点》《急诊室的故事》四部影片,均采选其长城系列作品作为电影置景,让中国水墨艺术融入国际影视语境;2015 年,《长城雄姿》画作以 2000 万人民币在深圳文交所上市,2018 年又转至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开创了中国画家作品资本市场认可的新高度。

图片

(3)品牌化传承:个人艺术生态的构建

2021 年,由聊城市政府筹建的两千多平方米 “刘玉璞个人美术馆” 正式揭牌,成为展示其艺术成就的重要平台;同年,泰山、黄山、荣成、莱芜等地先后为其设立写生创作基地,让艺术创作扎根自然;2022 年,“刘玉璞艺术研究会” 在济南成立,山东黄河运河书画院聘请其为首任院长,进一步拓展了艺术传承与交流的版图。

图片

二、独创 “墨光西融法”:打破边界的艺术革新

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刘玉璞并未止步。他敏锐捕捉到东西方艺术的共通与差异,独创 “墨光西融画法”,以水墨为骨、光影为魂,构建起中西合璧的艺术新语言,为当代中国画创新提供了全新路径。

(1)技法本源:源于对 “美” 的追问

“为何不能让墨色的温润,遇上光影的锐利?” 这一疑问,成为刘玉璞探索 “墨光西融法” 的起点。早年沉浸中国画研习时,他痴迷水墨晕染的灵动意境,一笔一墨间皆是东方哲学的含蓄;接触西洋画后,又被光影明暗的层次、色彩铺陈的张力深深吸引。他拒绝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追求技法与美学的深度融合。

图片

(2)核心逻辑:“骨法用笔” 与 “光影叙事” 的共生

“墨光西融画法” 有着严谨的创作序章:

立骨:先以中国画的 “骨法用笔” 勾勒画面气韵,让山石、林木、人物带着笔墨的筋骨,保留东方艺术的写意精神;

赋魂:再借西洋画的 “光影逻辑” 铺陈色彩,让明暗过渡自然融入墨色肌理,用光影的 “实” 填补水墨的 “虚”,让画面既有传统水墨的空灵,又有写实艺术的生动。


如他笔下的《泰岱红日》,远山以淡墨晕染出东方山水的朦胧意境,近树却用西洋画的色彩技法点出叶子的鲜活,阳光穿过枝桠的光影落在石阶上,虚实交织间,仿佛能让人走进画中,感受泰山日出的壮阔与温暖。

图片

(3)题材实践:让融合贯穿多元创作

“墨光西融法” 并非局限于单一题材,而是渗透在刘玉璞的各类创作中:

山水画:用光影强化山石的体积感,让传统 “三远法” 与西洋透视结合,营造更具空间感的山水意境;

人物画:以水墨勾勒人物轮廓,用光影塑造面部神态,让人物既有东方的含蓄气质,又有写实的生动表情;

花鸟画:借光影突出花瓣的层次、鸟羽的质感,让水墨花鸟跳出平面,呈现出立体的鲜活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品牌化传递:让 “融合之美” 走向大众

刘玉璞并未将 “墨光西融法” 局限于个人创作,而是以 “墨光西融” 为核心打造专属艺术品牌,让这一创新技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 “融合之美” 的魅力。

(1)品牌理念:无界共生的美学表达

“墨光西融” 品牌,既是对技法的致敬,也是对艺术理念的传递 —— 这里没有 “东方” 与 “西方” 的对立,只有 “美” 的共生。每一幅品牌下的作品,都不刻意追求 “像东” 或 “像西”,而是以 “打动人心” 为核心,让水墨与光影在画纸上自然对话。

图片

(3)大众传播:从专业领域到公共视野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为刘玉璞录制专题片,讲述他的艺术故事与 “墨光西融法” 的创新历程;他连续 9 年参与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春节晚会节目录制,28 次出席中央及国务院部委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秋茶话会、国庆文艺界联欢晚会,让 “墨光西融” 的艺术理念走进更多大众视野。

图片

四、艺术回响:六十载耕耘的时代意义

从传统山水到 “墨光西融”,从省级美术馆到国际舞台,刘玉璞的五十余载艺术生涯,不仅是个人的求索之路,更折射出当代中国艺术家对 “传承与创新” 的思考。

他的实践证明:艺术的生命力,从不在于固守一方,而在于打破边界后的新生。“墨光西融法” 不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思维 —— 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束缚,西方艺术也不是对立,二者的碰撞与融合,能催生出更具时代感、更具国际视野的艺术表达。

如今,刘玉璞仍在不断完善 “墨光西融法” 的边界,从题材拓展到技法精进,他始终以 “美” 为终极追求。而他所构建的艺术生态 —— 个人美术馆、创作基地、艺术研究会,则让这份 “融合之美” 得以传承,为更多年轻艺术家提供借鉴,让东西方艺术碰撞的火花,在未来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