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详细内容

墨光西融法——刘玉璞水墨光影交织,绘就中西融合的艺术新章

发布时间: 2025-10-09

墨 光 西 融 法

——刘玉璞水墨光影交织,绘就中西融合的艺术新章——


在当代绘画领域,有人坚守传统笔墨的醇厚,有人深耕西洋画的光影叙事,而刘玉璞却以一双慧眼、一支画笔,劈开了一条“融合”之路——他独创的“墨光西融画法”,不仅是技法的突破,更是一次跨越东西方艺术边界的美学重构,如今,这门技艺正以专属品牌的姿态,让更多人看见“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

“墨光西融画法”的诞生,源于刘玉璞先生对绘画本质的追问。早年沉浸中国画研习时,他痴迷水墨晕染的灵动意境,一笔一墨间皆是东方哲学的含蓄表达;接触西洋画后,又被光影明暗的层次、色彩铺陈的张力深深吸引。“为何不能让墨色的温润,遇上光影的锐利?”这个念头,成了他探索的起点。

不同于简单的“中西元素叠加”,“墨光西融画法”有着严谨的“序”——先以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勾勒画面气韵,让作品带着笔墨的筋骨;再借西洋画的“光影逻辑”铺陈色彩,让明暗过渡自然融入墨色肌理,既保留水墨的“虚”,又兼具光影的“实”。就像他笔下的《泰岱红日》,远山用淡墨晕染出东方山水的朦胧,近树却以西洋画的色彩技法点出叶子的鲜活,阳光穿过枝桠的光影落在石阶上,分不清是水墨的留白,还是光影的写实,却让整个画面有了“可走进”的生动感。

这份对“融合”的深耕,也催生出了专属品牌的诞生。品牌以“墨光西融”为名,既是对这门技法的致敬,也是对艺术理念的传递——这里没有“东方”与“西方”的对立,只有“美”的共生。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墨光西融画法”的具象表达:或许是在工笔画的细腻线条里,藏着西洋画的色彩对比;或许是水墨山水的留白处,晕染着光影的微妙变化。它们不追求“像东”或“像西”,只追求“打动人心”。

如今,刘玉璞仍在不断完善“墨光西融画法”的边界,从题材到技法,从色彩到构图,他始终在探索“融合”的更多可能。而品牌的存在,也让这门独特的技艺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它不仅是刘玉璞的艺术符号,更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让更多人明白:艺术的魅力,从不在固守一方,而在打破边界后的新生。

当水墨遇上光影,当传统对话现代,刘玉璞用“墨光西融画法”证明,好的艺术从无定式,而真正的创新,永远始于对“美”的极致追求。未来,这面“合壁”的艺术旗帜,还将在更多人心中种下“融合”的种子,让东西方艺术的碰撞,绽放出更多惊艳的火花。





中国著名山水画大家刘玉璞先生介绍

刘玉璞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山东省美术馆建馆元老之一,1977年美术馆成立之日首任展览部主任,负责组织策划全省美术创作和展览工作数年,并从事版画创作。1983年至1985年入沈阳鲁迅美院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生班随导师美院院长王盛烈、著名画家孙恩同教授研习山水画。现为山东省美术馆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多年受聘于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负责外国留学生教学与指导,数十年发表了几百件美术作品和几十篇美术论文,出版发行了由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为其题写书名《璞玉含辉》并作序的二十万字文集选。美术界和社会上有多个兼职,在画坛上和著名山水画家张彦青、张登堂并称“齐鲁三杰”。

刘玉璞从艺五十多年来,创作了数千幅绘画作品,有数百幅作品参加国内外美术展,有的获奖,数十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并被多国政府授予“文化使者”荣誉称号。多次受邀为中办、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国家机关或单位创作,共绘制90多幅精品力作;2000年,刘玉璞获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杰出艺术家称号;2013年美国电影《地心引力》、《人类之子》、《弱点》、《急珍室的故事》四部影片采选了其长城系列作品为电影置景;2014年,刘玉璞被中国文联推选为中国美术十大家之一,同年为宁夏创作的130米x1.3米长卷《贺兰山颂》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亲自题写画名,该作品定位宁夏文化名片永久性的被镶挂在天下黄河楼内;2015年《长城雄姿》画作以2000万人民币在深圳文交所上市,2018年又转至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多次为其录制专题片。连续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春节晚会节目录制,28次参加中央及国务院部委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秋茶话会及国庆文艺界联欢晚会。2021年4月17日,有聊城市政府筹建的两千多平方刘玉璞个人美术馆正式揭牌。2021年在泰山、黄山、荣成、莱芜等地,先后为其设立写生创作基地。2022年2月在济南成立了刘玉璞艺术研究会。同年3月被聘为山东黄河运河书画院首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