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详细内容

齐鲁深厚文化滋养了他

发布时间: 2018-06-13

执行主编:谢芳友 记者:孙振伟

我们是大众日报社“社会聚焦”栏目的记者,在今年国庆前夕,我们有幸采访了我国著名山水画家刘玉璞先生。
他从艺40年,多次受邀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国家重要单位作画。其作品被国内外政府机构、美术机构悬挂并收藏。2002年被国家人事部认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著名国画艺术家”称号。这位艺术大家的独特画风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用心来书写大自然,用笔墨来抒发情感的?他多年的绘画经历有哪些感受、体会和难以忘怀的记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刘玉璞先生。
(以下刘玉璞先生简称刘)
记者:刘老师,您的山水画在美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您能谈谈从事绘画的历程和创作体会吗?
刘:说起画画,渊源比较长。我从小就比较喜欢,我有个表哥,他从上海艺专毕业后,回到山东聊城。那时我才六、七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节假日他常带我出去写生,他画水彩画,用五颜六色一会就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感到很神奇,也很好奇。有时我也会拿起笔画上一画,这样耳濡目染时间一长,我就非常喜欢上了画画,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绘画的种子。我姊妹八个,全家靠父亲的工资,买纸怕花钱,常在地上用木棍去画,父亲看我很执着,经常在单位捎些旧报纸,买些很便宜的毛边纸、黄纸之类的东西让我练习。记得上五年级时(1958年)我代表我们全校创作了一幅《扑麻雀》的画,先后被市、省推荐到全国参加了全国少年儿童画展,并获了二等奖,当时我激动万分,好几晚上都没睡着觉。从那时起我就把这个爱好当作我以后的奋斗目标……
关于创作,我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以生活为基础,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收集素材,做到腿勤、手勤,要多观察,多动脑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很难谈到创作、创新。二要多读书、多向兄弟艺术学习多借鉴别人的艺术特长及表现技巧,多吸收些传统及民族艺术的精髓,为我之用,变法为我。三要做到,绘画这个工作是复杂的,各种画派,各种风格,都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向老前辈、名师请教,要做到不耻下问,多听意见。四,绘画也是一项非常枯燥无味的工作,尤其进入创作时,更能显现出来,所以画家得沉下身心,耐得寂寞,这才能创作出好作品。最后一项是画家作画时要追求“自我”,艺术更重要的是它的深度和高度,通过深度和高度去达到自我。
记者:您曾是一名军人,您的从军历程对您后来的绘画事业起到了哪些影响呢?
刘:我是1963年入伍的,在我从军的历程中经历过四清、文化大革命,参加了“三支两军”并结合到地方班子任职,参加了中苏之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参加了唐山大地震的救灾工作等。参政的经历,战争环境的锻炼,更有英雄人物的影响(董存瑞、郅顺义、常恩举、范才、王工一、黄宇、王克京等)这些当代英雄都在我们部队。他们有的是我的领导,有的是我的战友,对他们我有浓厚的情感,他们的英雄故事和事迹对我的人生追求,对我事业的成功,对我做人的标准都有很深很大的影响。我在创作时,他们那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创业的精神一直在激励我。大气、厚重、笔墨淋漓尽致、大开大合、大气派、大胸怀的画风,正是来自于这种厚重的生活积淀和对英雄们的精神寄托。
记者:中国画包括花鸟、山水和人物这三类,您独爱画山水是因为它更能表现您的内心世界还是因为其它的原因?也就是说您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
刘:我的家乡聊城是一片平原,从小到大没见过大海、高山,第一次看到大海是在大连,第一次见到高山是吉林省长白山。大海一望无际、波澜壮阔,高山连绵起伏、雄伟壮观。看后很是激动,瞬间感到世间一切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此时此刻,迫使我想到要用画笔去表现它,我感觉到山水画能体现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受,能反映人生观和博大胸怀,古人云:“胸中有丘壑,笔下有奇峰”,你对自然界感受的多了,也就有了感情,感情的冲动也就有了激情,有了激情才能想去表现它,想要把你心中所看到想到的东西用画笔画出来。因此自然界的高山大海激发着我去创作,我要用高山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激情,倾全部身心精力去书写歌颂它,这就是创作的动力。我感觉画家胸中只要装有高山大海的境界和情怀,才能表现出大手笔大气派的画作。“我心有多大,画境就有多大。”
记者:作为一个画家,如果总是重复画着相同风格的几张画,会不会有一种枯竭的感觉呢?您会通过什么方式来寻找新的感觉,让您的画风不断地求新求变呢?
刘:中国的绘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画种,博大精深,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宋元”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鼎盛时期,代表着中国绘画最高标准,光彩照人,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至今无人超越。这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珍贵遗产。也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的羁绊,众多画家较多的把重点放在传统功力的磨练,重复着古人的作品,几十年没有突破,这样下去绘画的前景哪有不枯竭之道理。历史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必然产生这一时代的艺术,做为这一时代艺术的继承开拓者们,必须将永不停息地在艺术观念,形式上进行新的追求与探索。
我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临写了大量的“宋元明清”的绘画作品,下了很大的功夫,有的作品临摹的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在导师的带领下,深入生活,长期住在鞍山千山景区,每天饱游饫看,执着写生不止。使我在传统与现实的景物结合上有了深刻理解,懂得了传统和生活它们之间的巧妙关系,我在以后的创作中又吸收借鉴了一些西画技法,使作品的创作形式上有了突破,作品更新颖,对比更强烈,整体大气,形式更完美。逐步形成了我个人的独特画风。
记者:据了解,您有近百幅作品被收藏在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这些国家重要机构和单位,这些作品大多是什么题材呢?最大有几米?
刘:这些作品有的取材泰山,有的取材庐山、黄山,有的取材西双版纳,还有按收藏单位提出来的题材创作的,比如向中南海、钓鱼台等单位多是中式建筑,那就画些偏重传统的画,向外交部、民政部、文化部、人民大会堂等中西结合的建筑,就画些西画构图传统表现有新意的作品。总之根据所悬挂的环境来确定主题。最大的画有8米。
记者:您的作品除了国家的认可之外,更主要的是这些作品雅俗共赏,符合大多数人们的审美眼光,受到群众的喜欢,您的这种绘画手法和形成和绘画理念是什么呢?
刘:中国山水画有六法之说: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这六法从古到今是衡量山水画好坏的标准,画家在创作时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标准去做的,但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只有风格上的不同,我在构图上吸收了部分西画构图,删繁求简,以白当黑,大面积的白和厚重的浓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画面的虚实处理和用显明光亮的重色块及变化的笔墨效果,使画面丰富多彩,耐人寻味,这就是我所创作作品使用的手法及形成的独特风格。
我的创作理念以生活为创作基础,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画家所创作的作品应该是很美的,把美留给人民,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所要努力做到的最基本的功课。
记者:您最难忘的一次去北京作画是哪一次呢?当时是接到了谁的通知?能讲一下过程吗?
刘:我记得是1996年月10月的那一次印象最深。1986年我去黄山写生,住在桃源宾馆,当时为宾馆画了部分画悬挂在宾馆,有一次著名山水画家亚明先生去黄山也住在桃源宾馆,他看到了悬挂在宾馆我所画的画,问陪同他的现任黄山画院院长的张宪林,“这画谁画的?”张答到,这是山东美术馆的年青画家刘玉璞先生画的。亚明先生连声说:“好,好,大气,厚重。”后来亚明先生把我推荐到北京钓鱼台为钓鱼台国宾馆做了一幅“黄山云烟”,此画后来悬挂在西哈努克亲王北京寓所的接待处内,当时很激动,感到非常荣耀,在我的一生当中没比这个更幸福的了,因为为国家画画,而且又悬挂在国际友人的接待处,这种殊荣无与伦比,真是让人感到自豪。从那以后,钓鱼台国宾馆多次邀我去作画,包括送外国领导人的礼品画。算起来共邀我去过八次,我为国宾馆画了72幅作品。包括8米6米4米等。
记者:您的作品在民间有收藏吗?多吗?
刘:作为一个画家,有三项工作要去做。一、创作,不断地创作新作品;二、参加全国各种类型展览;三、面向市场出售。我除去搞创作、展览以外,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为收藏家画的画,这里面有丈二、八尺、六尺的大画,也有四尺、斗方、扇面之类的小画。总之收藏在民间的是大量的作品,国家的收藏是少量的。我每年光用四尺宣纸就要消费十几刀左右,所以我的作品大量流入民间收藏家之手。去年来求画的远道收藏家就有北京的、浙江的、深圳的,还有沈阳、河北的等。
记者:《泰山云海》是您的代表作吗?为突出主题您是怎么构思的?对这幅作品您满意吗?
刘:《泰山云海》可以说是我所创作的作品中比较满意的一张,它代表了我的绘画水平。
泰山是五岳之首,人们常常拿泰山去比喻沉稳、不可动摇和神圣,我想画泰山不但要画出它让人震撼的一面,还要把意境画出来,因为它代表了画家个人的精神境界,更要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独到之处,把泰山的雄伟、神圣、沉稳大气之势表现出来。我经过了多次的深思熟虑的思考,多次构图最后决定采用大开大合横向平行式构图,用焦墨勾勒出泰山的骨架,在用变化的墨色加以渲染形成了上下两大黑块沉稳厚重的山体,然后在山体之间用叠压变化的云层留白,使画面虚实黑白对比强烈,山峦相套,层次清晰分明,看后让人感到雄浑博大,气势磅礴,神韵流动。画面中既有传统的内涵,又融合了西画成份,特有的表现形式与效果,观后让人回味无穷。
这幅《泰山云海》创作出来后,在社会上,画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带给我不少的经济效益。对这张《泰山云海》的作品基本上是满意的,但还有再修改的空间,比如远山的处理上,近景的具项的处理等等。我相信经过再创作后,《泰山云海》会以新面貌展现在广大人民面前。
记者:您感觉我们现在欣赏者的水平和画家本身的创作水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合拍吗?究竟是谁影响谁呢?
刘:画有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画家的水平有高有低,画有好有坏。我感觉欣赏者也得分层次,懂画的、不懂画的,懂画的占少数,不懂画的占多数,什么样的水平欣赏什么样的画。
当下画坛上浮躁风盛行,真正能沉得住气研究画画的人越来越少。过去画坛上没有听说过“大师”、“名家”、“王”之类的,现在由于学术界的官僚化,很多人不去追寻艺术的理想,而热衷于把自己塑造成“大师”、“名家”、“王”。由于官僚们的推波助澜,使一些没有内涵的画家,以“大师”、“名家”、“王”之类的东西自居,横霸一方。“大师”、“名家”、“王”不是自封的,某领导部门认可的,也不是炒出来的,而是经过常年经验的积累,像煲汤一样一点一点熬出来的。只认什么“名家”、什么“大师”,而不看所画的内涵与水平,这就是那些门外汉和有水平的画家及真正收藏家们的的最大区别,懂与不懂之分吧。他们之间的审美情趣永远不会合拍的。
欣赏者与画家谈不上是谁在影响谁,而是在这种浮躁风盛行下,研究学问的少了,随大流的多了,动脑子的少了,不动脑子的多了。
记者:市场经济,可能会影响到一些画家的绘画倾向,您怎样看待画的商品性呢?
刘:艺术品不同于商品,艺术品是经过画家的深思熟虑,千辛万苦创作出的精神产品。艺术品应该有它的社会价值,应该有个展示、推销其作品的市场,但在当前商业化绘画的潮流影响下出现一些混世平庸的“画家”,在金钱的诱惑下只要给钱可以违背国画创作的原则,胡涂乱抹,或套用模式千篇一律,或假冒伪劣混淆真假招摇过市,经过包装炒作成为了“名画”,这确实严重损坏着国画的名声,这样下去的话,难道不是中国画的悲哀吗?
真正的“名家”在任何时候他都会坐下来,沉下身心去搞创作是不会受外界各种影响的,名画也不是炒出来的,是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在社会中所起到过的重要作用,广泛流传性,众所周知有水平,有价值的艺术品不会大量注入市场的,它是无价的。
记者:真正的艺术是无价的,一幅好的作品我们是以它的价格高低为标准还是以创作水平为标准,作品的标准是怎样衡量的呢?
刘:真正的艺术是无价的。一幅好的作品确实不能去用价格衡量。现在社会上真正沉下身心去研究追求高标准的画家少之又少,这部分画家他们实力雄厚,所创作的作品有特别独到之处,无法取代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作品有较高的艺术与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价位也会逐年攀高。但现在社会上有些画家他们的学画根底浅薄,艺术水准平平,确凭借着某些虚拟的头衔按照绘画的程式,画上几枝梅竹,涂上几个鱼虾,抹上几个黑山头,画上几条黑线条,千篇一律,内容空泛,缺少灵气,不堪入目的垃圾作品经过江湖骗子的炒作,美其名曰“改造国画”,“创新”等卖出高价格,像这样的作品有什么艺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呢?买回去只能是废纸一张,画家需要用作品说话,高水平的画作是无法用价格去衡量的。
总而言之,艺术是有标准的,它的最基本标准就是把生活中最美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用最美的画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回忆与向往。
记者: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可是有些画家不再去追求自己的绘画水平,而是以经济价值为目的地去运作市场!这样岂不是会造成我们绘画艺术的停滞不前吗?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呢?
刘:有成就的艺术家才会有追求,他们不会受社会上任何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他们把艺术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深入生活,去体验创作提高再提高,在他们的一生中会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艺术大师李可染就有“废画三千”的警句去警示自己不断地求新求变。艺无止境,艺术的发展总会有一批人向前推进的,永远不会因某种原因而停滞不前的。然而社会上也确有一大部分画家他们挡不住金钱的诱惑,为了钱,他们将一些潦草劣作抛向社会,有的则是想尽了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手段作画卖钱,更是司空见惯。这些套用程式,比葫芦画瓢,千篇一律,乱涂乱抹的东西不堪入目,只能去充当垃圾。像这样的人能称为画家吗?只能说是画界不成熟的工匠,市场的蠕虫。
必要的市场是可以的,艺术品的标价定位要根据艺术水平和市场销售情况不能乱定位,乱标价,这会影响艺术品市场的,合理的价位才是对一个艺术家的肯定和认可。
记者:您的作品有不少被国外的一些单位收藏,您怎样看待中国画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刘:中国画是一门具有独特的民族绘画形式,它跟西方绘画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画被外国人熟悉也是近几年的事,它像中国的中医、京戏一样早年不被外国人认识熟悉。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大量的流到国外,研究东方文化的学者发现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画是那么神奇,那么深奥,一支小小的毛笔,一张薄薄的宣纸,用黑墨水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图画,所以很多西方学者都在关心着中国画的研究。我教的学生中就有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奥地利、土耳其的,因此说我们的国画正在不断的影响着外国人。中国画的市场也在逐步的向国外拓展。不久的将来,中国画也会向油画一样在全世界普及的。
记者:您曾多次参加全国助残日活动和救助灾区义卖,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小学等活动,参加这些活动共有多少次?
刘:这些活动每年都有,无法数得清。1989年我还为沂蒙山一个学生提供了三年的学费,为聊城希望小学捐赠了画。山东残联还为我做了网站,在这个网站上出售我所捐赠的字画,所卖的善款全部捐给残联,像这类助残活动全国的、山东省的、济南市的我经常参加。2005年民政部在北京搞的“全国助残日”活动,从全国邀请了30多位画家,我也参加了,所画的画全部卖出,善款全部捐给了残联。我是文艺界的老兵了,只要对社会有益,对弱势群体及所要帮助的人们有好处,我乐意去做。

2011年9月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