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周边>> 详细内容

造化与心源

发布时间: 2023-06-29

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之源是纷纭万状、丰富多彩的,也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勤奋地饱饮奔涌激跃的生活之泉,才会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成为民族传统和时代的乐章,古今有成就的艺术家都证实了这一点。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历来提倡继承发扬优秀传统,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寻找挖掘创作题材,观察了解山川之势,自然之美,熟悉掌握自然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飞瀑流溪,云霞雾雨,把它们四时变化存于胸中,用满腔激情落于纸上。古人云: “观山而情满于山。”“至山水之全景,须看真山,其重叠压覆以近次远,分布高低,转折回绕,主宾相辅,各有顺序,一山有一山之形势,群山有群山之形势也。看山者,以近看取其质,以远看取其势,山之体势不一,或崔巍,或嵯峨,或雄浑,或峭拔,或苍润,或明秀,皆入妙品。若能饱观熟玩,混化胸中,皆足为我学问之助也。”石涛画黄山造诣精深,是因为他长期住在黄山,熟悉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飞瀑、流水和四时变幻莫测的无穷魅力,胸有黄山的创作素材和收尽其峰打草稿的缘故。张大千画长江万里图长卷是因为他登山临水,面对山川河流的写生,观察三峡的山石结构,树木昀姿态,烟云流水的变化,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黄宾虹“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每个画家须要走的路,也是我恪守的宗旨。因此,遵守着这条古训我对祖国名山大川力求亲临游历,以广见闻,实地写生,观察山之形势,理解其质。多年来我先后历访了泰山、庐山、井冈山、峨眉山、青城山、三峡、张家界、漓江等地,仅黄山我就去过八次,每到一地,我不但认真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还要了解地貌和山石的结构,研究山的构成走势,云的流向,水的源头,细心分析用什么皴法表现,用什么方法留云,画水,以达到画面的完美效果。如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奇绝,峨嵋的秀美,庐山的神秘等,它们就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处理,因为环境不同,山势走向不同,岩石结构不同,山上的植物也不同,出现的云雾流水也不同,画面所表现的手法不同,只有认真细致的分析,吃透了各自的特点才能画出完美的艺术品,也正是由于我坚持到大自然中实地考察采风写生,把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力求在浓厚的中国绘画土壤中对山水画的审美情趣,审美技巧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才有了我自己的绘画风格。

过去在我的绘画经历中,表现的最多的题材是描写内地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山村水乡风情,那种清丽、悠适的山村水乡韵味和壮丽河山,总能给人激情四溢的情感与陶醉。我热爱大自然的美景,更热爱西北高原连绵横亘的山峦,寥寂苍凉的茫茫戈壁更是我想往的地方,总想去探寻一下绵绵起伏气势磅礴的西北大山和浩瀚无垠渺无人烟的戈壁大漠,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久远历史与神秘。19939月受宁夏有关朋友之邀,我怀着无限激情,拿起画笔投入到贺兰山那个辽旷神秘的地方写生采风,圆了我魂牵梦绕的愿望。

初到银川,我为贺兰山那包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戈壁滩浩瀚无垠,那粗犷豪迈,雄浑壮阔的神韵所震撼。那里有许多珍贵的遗迹和探寻不尽的谜团,有着1500多年前的艺术宝库须弥山石窟,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中国最大的喇嘛式建筑群青铜峡一百零八塔,还有青铜器时代的贺兰山岩画以及众多景观组成的特有的塞北迷人风光和独有的民俗风情。这些都是激励我要去采风写生的动力。我跋山涉水,收集创作素材,写生时细心观察山川之形,树之态,石之结构,云之变化,水之流淌,选择我所取的记录下来。贺兰山的岩画是党项、羌族、匈奴、鲜卑、突厥、回族等游牧民族所创作的艺术大画廊。那里有300多幅岩画,凿刻简洁,构图古朴,造型生动。西夏王陵,随地形起伏错落排列着9座西夏帝王的陵园和20座陪葬墓,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方圆几千米巍巍壮观。银川市的沙湖西面是巍峨的贺兰山,南面是一片广袤的沙漠,沙海金浪起伏,湖水碧波荡漾,相映成趣,倍觉神奇。须弥山石窟,青铜峡水库和一百零八塔,拜寺口双塔,石空寺石窟,中卫高庙,六盘山,战国秦长城,黄河古道等等这些激动人心的历史遗迹和西北独有的风光尽收脑海之中,我二十多天采风写生,画了大量速写稿。这次宁夏之行使我深深体会到了西夏原生的文化底蕴与神秘,也感受到了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贺兰山大美。

我带着写生收获,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济南。不顾旅途疲劳,第二天我就投入到了创作中去。经过我数月的构思和几十张草稿,确定以长卷形式去完成这次创作,因为长卷最能把连绵不断的山势表现出来,也最能反映出我的感受与理解。在创作中我主要是想通过对贺兰山的具体描绘,去歌颂它的奇绝壮美与神秘,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所以我把《贺兰山颂》作为画的题目。围绕着这个题目,我首先考虑到以贺兰山中的西夏王陵为中心开始画起,因为它最能代表西夏的久远历史和贺兰山的神秘感,在西夏王陵的四周又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峰,奇险而又高不可攀,正是有了这些山峰的衬托更显王陵不可侵犯威严。连绵起伏的200公里的贺兰山我用错落有致、峰回路转的表现手法处理山与山的景点,又增加了各种姿态的树木和流动着白云,使山更显美丽丰富,更显空灵,同时也注意了画面的虚实关系。在处理近景中景远景时又把层次分出来,近景画的重些,清晰些,中景画的精细具体些,因为中景在画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观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中景。远景处理的淡些模糊些,这样会增加画面的深度,与近景、中景拉开距离,收到咫尺千里的感觉。经过90天努力一幅长50米,宽68公分的长卷《贺兰山颂》问世了。

作品创作出来后在画界引起不的震动,山东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济南电视台都作了报道和评论。首先是于希宁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 “玉璞你做了件大事,这张大画在山东美术界产生一定影响。我很震撼那么长的大画太费劲太难画了,但看起来很舒服,构图多变,山的安排错落有序,山与山的呼应非常合理,有笔有墨,有虚有实,色彩的处理上艳雅沉稳大方。作品可观、可游、可居,给人以遐想的余地。魏启后先生看了后赞誉道:前无古人,可谓破天荒,对中国传统山水是个重大的补充……”《贺兰山颂》先后又在济南、青岛、烟台、沈阳、大连、福州等地展出,同样得到高度评价,尤其是在福州展出时更是破天荒的隆重和热烈,展期一推再推,展览20多天才结束。

在创作《贺兰山颂》长卷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大开大合的表现手法以彰显山势的壮阔,在用笔用墨上我使用了勾平涂侧擦的笔法和干湿染的墨色以求画面的凝重浑厚,在用色上求冷暖对比关系,求艳,求稳以显画面的蒸蒸日上,并注意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画面达到可观性。总之通过这幅长卷的创作,使我更深刻体会到古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创作的至理名言。

 

摘录中国书画报

19951116日第3

中国美术论文集

2000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