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周边>> 详细内容

论述笔、墨、纸、砚

发布时间: 2023-06-15

受《大众日报》美术编辑袁晖先生之邀为《齐鲁晚报》写篇关于笔、墨、纸、砚的连载文章。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多,又没有很深的研究,只能把我平时所了解的一点粗浅认知漫谈一下,以飨《齐鲁晚报》读者。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古国,书法与中国绘画又是我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颗光辉灿烂的艺术明珠,打破“文革”十年文化禁锢后,这颗明珠更加光耀夺目。近几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乐趣,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就相应的丰富起来,而学习书法绘画,也成为人们首选的科目之一。书法绘画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快乐,更重要的是它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它即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也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书法绘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是笔、墨、纸、砚,通常被人们称为“文房四宝”。古人曰: 工欲善其事,必 先利其器”。了解掌握“笔、墨、纸、”的历史发展和性能及特点,对于书法绘画爱好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一、谈笔

中国的文字与绘画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这和毛笔的功劳分不开。中国毛笔的演进历史非常悠久:秦统一六国前诸侯对毛笔的称呼不一样。楚国称“聿”,燕国称“弗”,吴国称“不律”。秦统一六国后才统称为“笔”,并一直沿用到今天。目前传世最早的笔是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古墓出土的战国毛笔,笔杆为竹管,笔头用兔毫一层层毛包扎在竹杆的外面再用麻丝和漆封固。1957--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还有两支汉笔,杆为竹管上面刻有“白马”、“史虎”作的字样,这是至今发现刻有做工姓名的最早实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毛笔的制做日趋完善。到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朝,毛笔的制做早已相当地精细了,唐人造笔精选毫毛以劲挺为主,尽管笔毫中己有狸、麝、狼等兽毫的区分,但仍以兔毫为主,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足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又云:“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的诗赞誉过兔毫笔。安徽宣州是当时全国制笔的中心,所产的毛笔为宣笔,据《闻见后录》记载,著名的笔工有陈氏和葛氏,他们所做的笔为当时的大书画家们所采用。到了宋朝制笔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影响到歙州、黟州等地。元朝浙江省的湖州善琏镇所造的笔为湖笔,后来渐渐地取代了宣笔。当时浙江、江苏一带很多地方都有湖笔的作行。最有名的笔工有冯应科。明清后,羊毫笔大盛于世。明人谢在杭笔纪云:“今吴兴兔毫佳者值百钱,羊毫仅二十分之一”。羊毫的廉价为湖州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湖州笔又以羊毫为久负盛名。中国的毛笔发展到今天,制笔业已遍及到山东、江西、四川、湖南、贵州、河北等地,由于中国文化对外族的影响,制笔业早已传入日本、朝鲜等国。

毛笔是由“毫”和“杆”组成的。毫有羊毫、鼠狼毫、兔毫、狸毫、獾毫、猪棕走兽的毫棕等。杆有竹管、木管、玻璃管、紫檀管、牛角管、瓷管等。笔头分为“笔尖”、“笔峰”、“笔肚”、“笔根”。毛笔的制件很复杂也很考究,从选料到成笔需经几十道工序,成形的笔必须具备“尖”“圆”“齐”“健”四德。所谓:“尖”也就是尖锐度好。“圆”指的是笔肚成圆锥形。“齐”是毛笔头散开时锋毛整齐。“健”指的是毛笔在使用时富有弹性。从古到今,在选择毛笔时笔头的选择至关重要。所以,书画家们很注重笔头的选择。

毛笔根据不同的用途与要求、根据原材料的选择,可分成为三大类:

(一)软性笔。

软性笔一般指性能较柔软的笔,如羊毫(山羊毫)“嘉兴路”的山羊毛较好,毛细、毛长、锋嫩、色白、质净。在选料时又分颈背毫、胁腹毫、羊须、羊尾,这几种不同部位的毫做出来的笔,以颈部处的毫最好,柔软适度,锋尖端油亮。羊毫笔吸水量大,弹性差,使用时较难掌握,常用于渲染。有的书画家主张初学写字的人用羊毫笔为好,这样容易练出笔力。用羊毫笔书写出的字和画出的画有一种特殊朴拙厚重效果。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羊毫笔有顶锋、玉兰芯、鹤颈、雪霜、精制长锋羊毫、条幅、对笔、白云、楷笔等。另外,还有几种特制的笔,如鸭绒、鸡毛、胎发(百天婴儿头发)等,这些笔各有所用。

(二)硬性笔。

硬性笔种类繁多,这种笔是用狼毫(黄鼠狼)、兔毫、豹、熊、獾、鹿毫、棕(猪棕、马棕)等做成,此笔性能硬度强,弹性好,但含水性差,含墨后下墨快,书法家常用于快写之用,画家常用于勾勒、皴擦之用。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笔有北尾大狼毫、随手风云、大兰竹、大山水、大书画、狼毫大楷,叶筋、点梅、衣纹、玉毫、石獾、鼠须、熊毫、各种棕笔等。

(三)中性笔

这种笔是用硬毫为主,羊毫为被合并而成,称之为兼毫。性能不软不硬,刚柔相济,在书写时含墨多而又有弹力,画家常用于勾染皴擦,因为其峰尖锐而又有弹力,含墨又多,画家也常用点叶、点苔之用。现在经常用的有紫须、录英、写卷、市京本、红乌龙、黑乌龙、七紫三羊、三紫五羊、四花紫毫加健白云及各种兰芯笔,均为兼毫,这些笔有的硬度强些,有的弱些,这要根据笔工的配料而定。我们在选择时可按需要选购。

毛笔从笔锋长短上分为长峰、中峰、短峰,从大小上分为大、中、小号。除大、中、小笔之外,还有再大些的如联笔、屏笔、楂笔、墨龙等。另外,还有更小的小笔,如圭笔,这种笔是画作品中细微处用的。近些年来,有书画家专门定制一种超巨型笔,有的几斤重,有的十几斤重,甚至还有几十斤重的笔。古今书法绘画中的各家各派创立的风格、创立的技法和所使用的毛笔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画家和书法家还是毛笔的设计制造者,他们设计的毛笔独具一格。如当代绘画大师刘海粟先生设计的莲蓬斗笔,样如莲蓬,每根都是由硬毫为柱,羊毫为被组成的,使用时含墨多而又有弹性,根与根处又有空间,还可以防止根部腐烂。确实很新颖、独特。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适合旅游用的毛笔也应运而生。象江西的三节活动笔,江苏钢笔式的毛笔,我所设汁的一杆五头带盒旅游笔,大、中、小字都可书写,书写时只换笔头既可,书写完后洗净再放入盒内,携带甚是方便。

对于怎样选择和使用毛笔,这得看使用者的要求和爱好及对毛笔性能的掌握情况而定。当然,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毛笔,首先要选择质地优良的。什么是质地优良的毛笔呢?先要看笔杆垂直否,再注意毛笔头是否具备尖、圆、齐、健四德,上好的毛笔锋尖上部有一段油光发亮的部位,毛笔头根部有的是竹管,有的是木杆,有的是牛角斗,要看一看笔头的根部有无裂纹,牛角头最好是老牛角,水牛角比黄牛角韧度好不易裂,较嫩的水牛角见水后,时间长了也易裂。初学写字的人可根据字体的特点去选备,最好软性、中性、硬性的都备几支,学绘画的人可根据自己所学的画种去选备,如学山水的人可备大、中、小山水各一支、石獾-支,羊毫笔二支,点梅、叶筋各一支,秃笔(已经用过的没锋的)可备大、中、小三支既可。学花卉的人可备兰竹大、中、小三支,加健白、大、中、小三支衣纹、叶筋、斗笔、楂笔各一支,使用前用30度的温水泡开,切忌用手掰和用牙咬,以免损坏笔尖。毛笔因为有面胶,不易久放,久放易生虫子。最好洗出来后再放置。毛笔用完后一定要冲洗干净毛内不存墨迹,墨迹会腐蚀笔毛。毛笔也不易久泡在水里,这样会影响弹力。总之,毛笔的选择与使用一定要很据自己所表现的对象而为之。

二、谈墨

墨的发现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殷周时代甲骨文和木简牍上就有用墨写的文字了。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最早的实物是湖北省云梦地区出士的秦墨。墨色纯黑呈圆柱形,这说明秦已有了人工墨了。据《汉官仪》上说“尚书今仆丞郎日赐糜大墨一块,小墨一块。”糜是地名,今在陕西省济阳县东,是汉代制墨的产地,东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制墨的方法、材料已有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述是制墨的最早文献。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出现了松烟合胶制成的墨,特别是到了唐朝出现了以李延圭父子为首的制墨作坊,提高了制墨水平,改造了制墨技术,采取了多种原料制墨方法,使墨达到了“丰肌细理,光泽如漆”的程度。当时曾有的书画家赞誉到“黄金易得,李墨难求”。墨和笔纸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文化繁荣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到了宋朝制墨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制墨作坊日益增多。据《辍耕录》记载当时著名的墨工有耿仁、盛匡道、柴坷、张遇等高手。他们制出的墨在质量上有了较大提高,在装璜上丰富多彩,并被制定为“御用墨”,专门为皇帝进贡、为宫延画院所使用。明清两朝是制墨业的全盛时期。明朝安徽一带就有上百家制墨业,主要代表人有程君房、于万鲁、汪中山、邵格之等人。到了清朝,在制墨方面开创了一个新局面,良工辈出当时有号称“四大墨王”的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他们制出的墨品种繁多,装饰考究,集装饰、观赏、使用为一体,确实超过了明朝。

曹素功,名圣臣,字昌言,号素功,安徽歙县人。制做的墨有“紫玉光”、“千秋光”条形墨,“千岁岑”圆形墨,另外还有两锭一合的“天瑞”、“紫英”墨,还有镌绘草茎、酒仙、真儒、隐者、羽士、侠客、高僧、美人风景等套合墨,做工精巧细微。人物、动物、花草、树木均达出神入画之天地。目前,上海博物馆尚藏他所做的多种墨。

汪近圣,原是曹素功家墨工,后来在安徽州府开了店叫“鉴古斋”。他所制做的墨也很精细,尤其是他的集锦墨,最为称道。他反映的多是劳动场面,如“御制耕织图墨”是他的代表作,墨共四十七块,为长方形分装在两个漆盒内,反映的是劳动人民进行粮棉生产和加工成品的全部过程。另外还有反映祥瑞光明之物的“九有凝煦”墨、“御制仿古”墨等,这些墨均为他的代表作。当时的文人墨客对他曾有过“谓今之近圣,既昔之廷圭”的赞誉。

汪节庵,与曹素功、汪近圣齐名,汪所做的墨多为风景图诗墨,最为有名的是他的“仿古币式”墨,确实具有熔智慧、艺术实用为一炉的特点。

胡开文,清乾隆四十七年先后在屯溪、休宁等地开了个店,店名为“胡开文”墨店。“开文”字号是他在南京乡试考场的悬匾“天开文运”而来。他做的墨,无论在选料配方上,无论在制作工艺上,都较前代有了很大的改进。因此有“色泽黑颜,香味浓郁,舐笔不粘,纸不洇”的特点。他制的墨有方形、长形、圆形、角形、书形、扇形等各种各样。风格古朴大方,墨型遒劲圆润。他的墨多为反映风景为主,“黄山图墨”一套就三十六锭。“铭园图墨”六十四锭图案写实,工细纤丽。总之,他们制作的墨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绵延到今天仍大放光彩。

墨的制做工艺是很复杂的,从配料到成型,需经十几道工序。成形后还要经过数日翻晾,自然阴干,然后加工描金,最后五彩斑斓的高级墨块就制成了。墨的品种是很多的,大致有油烟、漆烟、贡烟、顶烟、松烟、选烟、珠砂墨和五彩墨等。我们在选购时墨顶上都注有“顶”、“上”、“贡”、“选”等字样,这些字样就是区别墨的好与坏的标志。优质墨的墨顶上都注有“顶烟”、“贡烟”的字徉,中等质量的墨,墨顶上写有“上烟”、“项烟”,质量较差的墨,墨顶上写有“身烟”、“选烟”。质量的优劣,一是取决墨的配料,二是取决于烧制烟炱时距火的远近程度,距火越远的烟炱越细质越好,越近质地越粗,做出的墨也就疏松粗糙。

在选购墨时,先看它是不是细腻滋润,再看看它泛不泛兰或紫光。古人云:“紫光为上,黑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久而不渝者为贵,然忌胶光”。其次看木纹的模型显露否,手感滑不滑腻。木纹显露者为次,手感不滑腻,不滋润,而粗糙感的那一定是次墨再就是击一下听听声音,其声清响,醇烟之墨,音重滞,杂烟之墨。总之,“烟细,胶轻,黑正”为好。一般情况下松烟适合于写字用,油烟适合于绘画。因为,油烟墨有层次变化,好的油烟墨既是用淡墨表现物体也有发亮的感觉。如果墨块上出现白色霜粉,这说明墨受过潮,已经脱胶,这样的墨凝着力、附着力都不大,作画时还会出现洇渗,因此不易使用。

墨在实用时要注意选好砚台,最好是水成岩,这样的砚台易下墨不会出石屑,象端砚、歙砚都可以。研墨时最好用含碱性的水,可以发墨,不要用漂白粉消毒的水,这样的水会使墨色发灰。对一个书画家来讲,研墨是一件很细致、很重要的工作。古人云:“磨墨如病夫,用笔如剑士”,对磨墨与使用毛笔做了生动的比喻。研墨时一定要匀称稳重,才能把墨研好,急于求成是研不好墨的。除了墨锭之外,还有墨汁(是现代产品),象北京的“一得阁”、“中华墨汁”,天津的“书画墨汁”,上海的“曹素功墨汁”,安徽的“油烟高级墨汁”,这些墨汁,作画、写字时都可以用,但用前必须用墨块研磨一下,否则,托裱字、画时会出现“跑墨”现象,写字、作画时渗化也快。我认为要想画出层次分明、墨彩丰富的中国画来,仍需多下一下工夫,以研磨墨为好,这样画出的画、写出的字,可达到长久不退色、变色。

墨锭用时不要泡在砚池内,以防涨墨脱胶,不用时要放在阴暗干燥处,墨锭最怕风吹日晒。一旦破裂则用干净温水粘好即可。

三、谈纸

造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对世界文化也是一大贡献。纸的品种很多,宣纸是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专用纸。宣纸的产地是安徽省古宣州(即现在的安徽省泾县)故称为宣纸宣纸始于何年何月何人创作,无具体记载,但从现在历史博物馆内所能见到的六朝、隋唐的字画来看,大约在六朝时期就已经用“柏皮”、“蚕茧”等原料做纸了到了唐朝,由于外来佛教的影响和宗教绘画的兴起及皇室提倡文化,使造纸行业多了起来,并出现了多品种,这些纸的质量相当有水平。据《新安志》记载:“唐黟歙多出纸有凝霜、密香、澄心之号,长者可五十尺……匀薄如一”。当时的纸以麻纤维为原料之多,以竹叶和楮皮次之,但纸中最佳者为楮皮纸,到了晚唐南之树皮(檀皮)造纸,为澄心堂纸已盛极一时。以楮皮纤维当料的纸、如凝香、玉叶、月面等,以麻纤维为原料的有白麻、黄麻等,以皮纤维为原料的纸有藤角、桑根、六合笺、鱼子笺等,而澄心堂纸素为书画家们所推崇,故被认为是书画家们专用纸。后被指定为皇宫进贡用纸。唐朝文物之多,书画之盛,为历朝之冠。纸的制造,经过改良,名称繁多,制造技术已日趋完善和成熟。到了宋朝由于皇室爱好绘画,并设了宫廷画院,故倡导工细的绘画技法,这种技法对绘画材料要求上是平滑细嫩。因此,书写作画的底子就要以绢为多。故纸在这个时期呈停滞状态。造纸业多为仿造制作。当时仿造与制作的纸有澄心堂纸、黄麻纸、会府纸、鄱阳白纸、白经纸笺、碧云春笺等,有些制作的纸上印有暗花纹,还有的上面撒上各种金银色等,做工精细、平滑,故被书画家誉为“扶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而名冠一时。到了元朝,书画家们一反宋朝艳丽工整的体裁,创造了疏旷的水墨风格,追求雅洁淡逸风貌,强调水墨在绘画上的表现因此宋朝文人所弃的生纸(未经深加工的纸)确被元人所采用,正好是元人发挥墨韵的工具,故元人的作品不但以纸本为多,而且大部分为生纸。造纸行业也随着书画家们的需要蓬勃地发展起来。当时生产的纸有:黄麻纸、白麻纸、皮纸、棉料纸、六吉单宣,还有朝鲜、日本输入的高丽纸,这些纸虽然在做工上粗糙些,但不失其质地棉密和韧性及渗水性,正适合于元人的画风要求。明朝的造纸多采取宋法,皇室设立画院,追求精工细微的绘画风格,在绘画材料上用绢多于纸,用纸时也要加工后再用,所加工的纸多为华丽笺纸,因此说,明朝创造了一个笺纸世界,清朝造纸业进入到宣纸时代。由于画坛上出现了“四王和八大、石涛及八怪”等书画巨匠,把中国的绘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书画的繁荣带来了造纸的兴旺,书画家们尤其在选择绘画材料上非纸不画、不用。所以,造纸厂家根据书画家们的意图,生产出各种适合于书画家们的纸张来。这些纸有安徽泾县的玉版、罗纹、六吉、夹贡宣和水月笺(矾纸)、虎皮宣(染色纸)等。这些纸多数一直沿续到今。

宣纸的制作需要一百零八道工序,其原料为檀树皮、沙地稻草等植物纤维。宣纸还有厚、薄之分,厚的为夹宣,薄的为单宣,比单宣厚一些的为重宣,四尺单宣1刀100张约重四斤为正常。超过四斤的为重四尺单。四尺夹宣1刀100张约重6斤-7斤为正常。从性能上讲,有生宣和熟宣(经过上矾水的宣)、半生、半熟之分,其用途各有所异。宣纸的尺寸有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尺八屏、最大的有丈二、丈六宣从质地讲,可分为皮料、棉料、绵连三种,这三种纸的原材料不一样,制出的纸质量也不一样,反映出的墨韵效果也不一样,皮料为最好,韧性强有弹力,有伸缩性,不碎不裂,皱折后能复平,渗化快,定墨稳易见笔触,用它做写意画的底子,墨彩层次多,可达到维妙维肖的艺术效果。皮料有净皮、六吉、玉版、夹贡等,棉料有罗纹、料半等,绵连有扎花、夹连等(此种纸裱画用)。另外,还有加工好的熟纸有云母笺、书画笺、冰雪笺、蝉翼笺等,半生半熟纸有皮宣、煮锤、玉版等除此之外,还有四川、浙江、云南、山东等地生产的皮纸和粗制纸。我们在选择以上宣纸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对宣纸性能所掌握的程度来选择。一般好宣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表面光洁,颜色纯正,帘纹清晰,有立体感,质地均匀;(2)手感强,手摸上去感觉棉软;(3)无声响;(4)吃墨快水点在纸面上厚重感强。(熟宣除外)。总之,在选择宣纸前必须了解不同纸的性能,对墨所承受的能力,墨到纸后会出什么效果,古人云:“善辨纸性,润燥合宜,呈以尽画学之蕴”。所以,选择纸对书画家来讲是很重要的。

生宣纸的保管应注意不易受潮或太干燥,受潮会发酶、腐烂,太干燥会变性,最好放在阴干燥处,久放的宣纸可使防潮纸封好再存放。熟宣什么时间用,什么时间加工,熟宣放久了会出现跑矾现象,使宣纸酥脆,存放宣纸的箱内最好放上些卫生球,以防虫蛀。

四、谈砚

砚,古时称为“研石”、“研磨器”。他们的历史可追溯到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从目前大量出土的原始彩陶设色上就可证实。最早发现有砚台是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十一座秦墓中出土的砚,砚上附有研磨器砚和研磨器均为石质,砚的形状为方形,研磨器为元形。这说明当时并不是直接用手将墨在砚上研磨,而是需用一块研石,将墨在砚上研磨至细。

汉代的砚虽然有了改进,人们也只是为了使用仅将砚台打磨成方形、圆形或箕形,上面开个砚池,下边加上三个足而己。到了唐朝一方面是墨的改进,一方面是砚台的形状规范化,同时也逐渐向雕刻艺术方面发展。唐朝中叶砚台上的花纹图案雕刻工艺趋于复杂,并追求立体效果,使砚台成为一种雕刻艺术品。如当时的“松鹤砚”、“龟砚”等。晚唐砚台的花式品种不断增多,其造型、花饰变得越来越精美了,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就有《论砚》的著述。到了宋朝其雕工已经很精致了。砚台上的山水、人物、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梅兰竹菊争奇斗胜变化万千,无怪乎受到当时士大夫阶级和一些文人写诗、著书来赞誉它。

砚台的产地和砚台的品种很多,就传统优质砚台来讲有端砚、歙砚、鲁砚、洮河砚四大名砚,而端砚又居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产于广东省肇庆东郊的端溪、羚羊峡、烂柯山一带,这是砚岩最集中的地方,计有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岩、朝天岩、飞鼠岩、青点岩等,这些砚岩的石质比较好,用这里砚石制出来的端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欣赏都很有价值。而砚石最佳者当属水岩(即老坑岩),石质最纯,石品最多据《端溪砚史》记载:“水岩石,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在《笔陈图》云:“凡书研,取煎洇新石,润涩相兼又“浮津辉墨,无价之奇材者也”。正因为质地特别优良,所用水岩称为“皇砚”。除此之外下沉仔岩、麻子、坑岩、朝天岩等刻制的砚台同样也数上品砚。主要品种有青花玉带、鱼冻脑、焦叶白、胭指晕等,最佳砚台颜色呈淡紫(猪肝色)或淡青,有鸲鹆眼或玉带、水纹、冰纹等。

歙砚,又名龙凤砚,产地在安徽省歙县,有一干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据传唐元宗李琼,很爱字画,有一次一位歙州地方官献给他一块歙砚,元宗一见倾心,爱不释手,当即封为歙县制砚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为皇帝造砚。从此,歙砚名声大振,到了宋朝规模已很大了。制作风格繁琐中注重简洁,因材施意,随形而作。同时,具有石质坚润,发墨如油,不吸水,不耗墨,不损笔,易洗涤等特点。宋朝大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在《砚金名》中写到“砚之美,在润而发墨,然两者相害,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者必退黑,二德难兼,唯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相兼”来赞誉歙砚。主要品种有眉子、暗罗纹、紫玉、金星、玉带等,而暗罗纹、眉子、金星又是歙砚中的珍品。

鲁砚产地在山东临沂、益都(古青州)、曲阜、博山、即墨、蓬莱等地唐宋期间也早已久负盛名,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原始重端、歙、临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天下之砚四十余品,青州红丝石第一,端州柯山第二,歙州龙尾山石第三”。因此,鲁砚列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也是有悠久历史的。从许多处地方誌上的记载看,鲁砚也是古代皇宫贵族及书画家、艺术家们手中的珍品。鲁砚的主要品种有红丝石、淄石、紫金石、徐公石、金星石、温石、龟石、田模石、浮莱山石、燕子石、尼丝山石等,这些石质具有沉透漱润、坚而不顽、腻而不滑、纹理密、声坚清等特点,而红丝石和徐公石、温石又是鲁砚中的上品。

洮河砚产于甘肃省临潭县临洮河深水底,非常难得。其石质细腻,天然水纹,有绿洮和红洮之分,绿洮色泽青兰,称鸭头绿、鹦哥绿等,红洮色为土红,纯净甘润,为历代书画家、诗人所赞誉。另外,还有江西罗纹砚、河南的盘谷砚、潭州的谷山砚、河北昌县的澄泥砚、归州绿石砚等,这些名砚均为墨砚中的佼佼者,它们在制作工艺上各有千秋,各具特长,在我国砚谱的历史上将永放光彩。

砚台的制作需经看色、听声、圈料、制砚、跑光等工序。看,一是看石品,二是看石色。有经验的砚工把石放入水中通过显露出的石色可以判断出石品的好坏。以榔头敲打石料,从声音中辨别石料的优劣。然后,用墨线圈起来。按圈的墨线将石料锯出。将砚石底打磨平滑,交砚工艺人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地进行雕刻,成砚后还要把刀路凿口用油石和水沙纸磨平,磨到四边滑不留手为止,黑色砚还要经过浆墨(用涂在砚上),阴干后上腊跑光,经此处理后,整块砚台光泽勃然,石品清晰,其色尤腴润,显得滑嫩可爱。

对于怎样选购和使用砚台,我认为所有的名砚都有他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就是石质的细腻和润度,发墨的程度都是一样的。不同处就是石品、石色砚的造形与雕刻各有异。我们在选择砚台时,一看他的细腻和润度;二看石色;三看做工;四听声音。一般端砚石以紫色为上品,紫里透润、紫里透红,在紫色中还夹有青色,并有鸲鹆眼或玉带,扣之木声。歙砚以黑色和青悬色为上,黑色里隐隐有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眉纹等异象甚为珍奇,扣之金声。鲁砚以红丝石最佳,色红、黄,斑纹如刷,萦绕石面,扣之无声。洮河砚绿色中带有兰色,并有黑色水纹、冰纹,为上品。对于选择使用砚台书画家们历来都很重视讲究。

选好一块好砚台,如果我们使用不当,也是会影响笔、墨效果。所以,在使用墨锭研墨时,要注意用净水,忌用热水、茶水,当天用剩的墨汁一定要洗净。古人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日不洗砚”。放置时最好避开日光直射。总之,砚台是“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不但有它的使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它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笔墨纸砚是中国书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中国书画中的传神及韵味。它的深刻含义和民族特色也在其中凸显出来,可以说,没有笔墨纸砚,中国书画也会逊色很多。

“齐鲁晚报”连载文章

(1989年6月17日至7月15日)

每周日第4版